十四、完善基本經濟制度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我們要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
(一)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
公有制為主體,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特征。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就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要發揮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一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二是優化國有經濟布局;三是深化壟斷行業改革;四是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五是推進集體企業改革。
(二)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必須繼續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其健康發展。
一是進一步破除體制障礙。重點是推進公平準入和改善融資條件。促進個體、私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二是堅持平等保護物權。三是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十五、健全現代市場體系
黨的十七大報告對深化經濟協制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提出要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要深化對社會j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一是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必須有一個完善的市場體系。要建立和完善全國統一的大市場,打破地區封鎖和市場分割,反對地方保護主義,促進商品和生產要素在全國市場自由流動。
二是發展各類生產要素市場。發展產權、土地、勞動力和技術等市場,推進資本市場的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高度重視金融市場建設,發展壯大金融產業,形成完善、高效、安全的金融體系,充分發揮金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創造各類市場主體平等使用生產要素的環境。
三是完善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通過市場合理配置資源,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
四是規范發展行業協會和市場中介組織。現代市場經濟需要相應的社會中介組織提供健全完善的服務。要按照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的原則,嚴格界定政府部門與社會中介組織的職責,規范社會中介組織的市場定位,進一步規范發展行業協會和市場中介組織,履行好市場經濟的服務功能。
五是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社會信用體系是現代市場經濟的一項基本制度。市場經濟既是法治經
濟,也是信用經濟。要加快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形成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
十六、深化財稅、金融等體制改革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我國改革正處在攻堅階段,要推進各方面體制改革創新,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深化財稅、金融等體制改革。
(一)深化財稅體制改革
一是完善公共財政體系。建立公共財政體系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公共財政具有穩定經濟、資源配置、收入分配、監督管理等職能作用,是政府履行職能的物質基礎、體制保障、
政策工具和監管手段。
二是深化預算制度改革。
三是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
四是完善省以卜.財政體制。
五是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
(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
我國金融體制改革面臨新的形勢,金融業處在一個重要轉折期,也處在一個重要發展期。必須全面深化金融改革,促進金融業持續健康安全發展。
一是發展各類金融市場,形成多種所有制和多種經營形式、結構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現代金融體系。
二是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
三是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逐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
(三)深化投資體制改革
改革政府對企業投資的管理制度。按照“誰投資、誰決策、誰收益、誰承擔風險”的原則。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合理界定政府投資職能,提高投資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建立投資決策責任追究制度。加強投資監管,健全和嚴格市場準入制度。通過深化改革,最終建立起市場引導投資、企業自主決策、銀行獨立審貸、融資方式多樣、中介服務規范、宏觀調控有效的新型投資體制。
十七、完善宏觀調控體系
宏觀調控和市場機制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有機組成部分。要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同時要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只有把市場機制和宏觀調控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保證整個經濟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持續健康協調發展。
國家宏觀調控,主要履行幾個方面的職能:一是創造市場機制正常運作和有效發揮作用的條件和環境;二是控制經濟發展中的大幅度波動;三是致力于提供非營利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
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關鍵是要根據經濟運行的變化,把握好調控的方向、重點、力度和節奏,改進調控方式方法。堅持主要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發揮各種政策的組合效應;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不搞“一刀切”,不搞“急剎車”;堅持不斷總結經驗,及時調整政策,注重實際效果。
完善宏觀調控體系.要發揮國家發展規劃、計劃、產業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導向作用,綜合運用財政、貨幣政策,提高宏觀調控水平。
第一,發揮國家發展規劃、計劃、產業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導向作用。第二,發揮財政在宏觀調控中的作用。
第三,發揮金融的宏觀調控功能。
十八、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起來,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第一,優化對外開放區域布局。加強對外資的產業和區域投向引導,深化沿海開放,加快內地開放,提升沿邊開放,實現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
第二。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立足以質取勝,調整進出口結構,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努力促進對外貿易從數量增加為主向質量提高為主轉變,提高對外貿易質量和效益。
第三,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優化利用外資結構,發揮利用外資在推動自主創新、產業升級、區域協凋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提高利用外資質量,積極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做好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提高,擴大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對外開放。
第四,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深入實施“走出去”戰略,從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需要出發,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按照國際通行規則對外直接投資和跨國經營,完善對境外投資的協調機制和風險管理,健全對外投資服務體系,辦好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支持當地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支持企業在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開展國際化經營,加快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
第五。加強對外合作。積極開展國際能源資源互利合作。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加強雙邊多邊經貿合作。扎實促進互利共贏,維護和完善全球經貿體系,主動承擔與我國發展水平和能力相適應的國際責任,力所能及地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和支持,妥善處理產品質量、氣候變化、生態環境、知識產權等問題,維護企業合法權益和岡家利益。采取綜合措施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第六。注重防范國際經濟風險。切實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構建有效的國家經濟安全體制機制,增強國家經濟安全監測和預警、危機反應和應對的能力,依法保護我國海外資產和人員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