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的含義就是一定年齡階段內的人們所從事的為獲取報酬或經營收入所進行的活動。如果再進一步分析,則需要把就業從三個方面進行界定,即就業條件,指一定的年齡;收入條件,指獲得一定的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時間條件,即每周工作時間的長度。
2003年畢業的大學生,達212萬人之多。前多少年較為容易就業的大學畢業生也遇到了就業難問題。學者們和社會各界對此發表了許多看法,其中之一就是大學生們對工作條件、收入標準等等要求過高,如果降低一些,就不會發生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那么,到底中國的大學生教育和就業發生了什么問題,我認為有必要進行客觀和較為深入的探討,以便進行調整和適應。
首先,從人力資本投資和收益的角度看,不能片面地責難大學生對工作崗位,特別是對收入水平的抉擇,大學生謀求較高收入的工作崗位是有道理的。筆者對中國各學歷人力資本投資和收益進行計算后發現,城鎮小學、初中、高中和中專、大專和本科、碩士、博士各學歷階段畢業人力資本量分別為2002年價格人民幣3.1萬、4.9萬、7.4萬、19.4萬、31.6萬、49.8萬;各階段新增人力資本邊際收益率(高學歷與低學歷收入之差比以本學習階段投資新增人力資本量),分別為9.8%、22.2%、11.0%、4.7%、18.8%、14.6%。可以看出,從中等教育水平培養到高等教育水平,需要人力資本投資12.1萬元,邊際投資很大。據有關調查資料,目前大學畢業的平均工資水平為每月1700元左右,高中和中等教育畢業的為1500元左右,大學投資收益率僅為4.7%。這樣低的邊際收益率,對大學階段的人力資本投資是極不合算的。因此,大學生及其家長找一個能回報大學階段投資的收入水平的工作崗位,就是投資對合理收益的追求,是經濟人最理性的反應,而簡單說大學生擇業條件太高,挑三揀四,從成本收益理論講,是毫無道理的。否則,從投資回收角度講,他無法收回大學階段的教育投資,實際是虧損的,那又何必要上大學呢?
其次,問題發生在目前的大學教育結構上,即畢業大學生的供給結構與社會對大學生的需求結構不相適應。從已經就業的大學學歷人力資本的收益率最低,以及目前大學生畢業找工作難來看,無疑是大學生供給與社會對大學生的需求不相適應。價格水平決定于供求關系,就業市場也一樣。大學生能謀求到的工資水平,決定于大學生供給與需求的格局。如果某一學歷階段的人力供過于求,其人力資本的收益率必然要下降。因此,一些大學生屈就低工資水平的工作崗位,也不能說沒有道理。
有一些責難者將目前的大學生就業難歸咎于大學擴大招生,導致了大學生的供過于求。這種看法是片面和錯誤的。目前的過剩,不是總量性的過剩,而是結構性的過剩。中國勞動年齡人口中大量的是小學、初中和高中學歷畢業的,大專和本科畢業的不到5%。怎能說大學畢業的人口過剩了呢?難道大量培養高中文化水平以下學歷的勞動者,就能緩解就業壓力?今后,在知識經濟、法制社會、全球競爭和信息化時代,一般來說,如果沒有大學以上學歷畢業的創業者,興辦企業,創造就業,大量的低素質高中程度的勞動者去哪里就業呢?
從大學生的供給結構看,有這樣一些問題:一是我們的大學教育過去是培養“吃皇糧、捧鐵飯碗”人才的教育。大學畢業后一般分配到黨政社團、國家事業、國有企業單位中,計劃分配,工資有一定標準并穩定提高,除了國有企業外,工資來源為財政經費,在過去大學生畢業數量較少的情況下,大量地分配到這些單位,財政還負擔得起,國有企業也容納得了。現在,黨政社團、事業單位都在進行機構改革和人員精簡,國有企業每年也要減出幾百萬人來;而另一方面,專業課程設置上為黨政社團、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培養的大學生畢業卻越來越多。二是大學教育培養的技能性和創業性人才較少。大學教育中企業所需要的培養高級技術技能人才的專業、課程、實驗、操作、實習等等較為缺乏,許多畢業的大學生到企業后,實際操作能力較差,無法適應崗位需要。而在大學中幾乎不開創業課程,大學生畢業后,對于怎樣開辦一個企業,怎樣開拓和研究市場,怎樣進行核算,怎樣經營和管理企業等等,一無所知。
再次,大學生需求方面也存在著深層次的體制問題。主要是民間投資受到制約,中小企業數量太少,民間中介、社區等組織不發達,自由職業者受到限制。日本1.25億人口有660萬個中小企業,中國近13億人口只有700萬個。從世界性的規律來看,一個國家的企業,99.5%以上是中小企業;考察中小企業數量與在企業中就業人員的關系,中小企業平均從業者為10人左右;而從就業的結構看,一個國家65%—80%的勞動者在中小企業就業;隨著發展水平的不同,每千人企業數量也不同,發達國家中小企業數量平均每千人50個左右;而許多大學生畢業后,為中小企業的技術工人、管理人員、創業者等,中小企業就業是大學生就業的最多去處。中國為什么就業難,就是因為每千人中小企業數太少。除了社會、家長和大學生“吃皇糧”、官本位等觀念外,辦企業市場準入門檻高、時間長、手續多、成本大,開辦企業后貸款難,政府收費項目多,中小企業很難經營和成活,是我國中小企業數量太少的最主要體制原因。
因此,解決大學生就業難、收益低問題,一是高等教育要進行調整和改革,從吃皇糧教育轉變為大眾化教育,調整專業,改革課程,加大技術技能專業的設置;另外,大專和本科所有專業,在畢業前一年內,開設必修的創業課程,使大學生掌握必要的創業謀劃,尋找合伙人、簽訂合伙協議、注冊登記企業、經營管理生意等方面的知識。二是政府要網開一面,各部門要降低注冊登記企業的門檻,縮短開辦企業的時間,減少開辦企業的審批手續,減免開辦企業的各種收費,放開較多的行業讓中小企業進入;在企業開辦后,銀行應當積極地為中小企業貸款,發展較多的擔保公司為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政府和銀行可推出大學生創業小額貸款,杜絕政府各部門向中小企業收費和罰款。這樣才能增加對大學生的需求,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就業的難題。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