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大余縣有個村子叫梅山,這里的梅樹自西漢開始就有種植,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每年到了特定時節,一朵朵梅花次第綻放,將村子裝點得分外俏麗動人。一樹梅花一樹香,滿山梅花滿山香,梅山村成了遠近聞名的賞梅基地和旅游勝地,村子生態好,農民收入高。
前人含辛茹苦種下梅花,給后人留下了漫山遍野的梅香,這實際上是干事創業的一種隱喻。提起都江堰,誰不贊嘆李冰父子的豐功偉績?說到杭州西湖上的蘇堤,誰不仰慕蘇東坡的高風亮節?提及蘭考焦桐,誰不緬懷焦裕祿的無私奉獻?這些故事,無不蘊藏著耕耘與收獲的辯證關系,對于為政一方的領導干部而言,頗有啟發意義。
種梅與聞香,不“種”就無所謂“聞”。要聞得芬芳,就要付出努力;要收獲,就要耕耘;要創下實打實的政績,就要有過得硬的真抓實干。古人云,“勤于思則理得,勤于行則事治”。實績,是領導干部安身立命的立足點,是群眾評價領導干部的根本點;實績,不是自己吹出來、下級捧出來、上級封出來的,只能靠實干。惟以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壓力感、坐不住的使命感,在位一屆,實干一屆,興業一方,用自己的辛苦指數去換做事的實績指數,才會有群眾的幸福指數,也才會被人們記在心里。
今人種梅今人聞固然是好,但許多時候,今人種梅今人未必就能聞到香味,往往是后人才能聞到,因此種梅的人需要有福蔭子孫的長遠眼光、澤被后世的宏大胸襟。很多工作和業績,一任之內難以完成,需要一茬接著一茬干、一任接著一任干,這就要求領導干部不為名利遮望眼,具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氣度和胸襟。如果領導干部糾結于“功勞算到誰頭上”,一任一本“經”,一屆一個“調”,甚至干出“前人種梅我拔梅”的蠢事,不僅會讓干部群眾無所適從,更會破壞政策的連續性,為害尤烈。
一個地方、部門、單位的工作有其連續性,就像長跑接力賽中的“接力”不能中斷一樣。有些事情某些工作,由于時間、精力、資金、人力等因素的影響,不可能在某一屆班子的任期內如愿以償,而需要下一屆甚至下下屆班子來接著干完。這就需要“新官”認真對待前任留下的工作。“新官上任三把火”,如果對前任工作不加分析地另起爐灶,那么這種斷代式的所謂“創新”,不僅難以干實事、干成事,反而會擾亂群眾的未來預期。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徜徉在漫山遍野的梅林中,浸潤在穿越時空的梅香里,不禁發思古之幽情: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任何人都是歷史過客,干部交替是正常規律,每個人用心種好自己的那一棵“梅樹”,就是對責任最好的回答,就是對歷史最好的交代。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