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安徽潁上縣,一國土局干部中午飲酒后身亡。單位稱之為“聚餐意外”,而新華社記者調查后發現,結果很“意外”。所謂“聚餐”,其實是國土局一些干部要求辦土地證的企業主“表示表示”,說白了就是先吃請、后辦事。
此前,廣州市市長曾在會上坦言,政府部門效率一慢,就容易引起經濟主體的猜測:是不是因為沒請吃飯,沒送東西呢?潁上縣國土局的這個“出事飯局”印證了這一點。為了辦個證,企業主吳云跑了上百趟,就是搞不定,遭遇了“人不在、沒得空”“缺手續、回去補”“拍胸脯、就不辦”等玻璃門、彈簧門。最后,非得請吃飯,事情才有點轉機。
吳云的遭遇,國土局干部的表現,某種意義上就是一面鏡子,既照出了老百姓辦事難的困境,也照出了一些官員慵懶散、推托躲等壞作風。明明能辦,就是不辦;明明可以快辦,偏要慢辦等,一些人的“官老爺”做派可見一斑。但為什么不給辦,恐怕還不只是偷懶避事的原因,更在于“不見兔子不撒鷹”,利用職權設置各種門檻、編織各種理由,實乃醉翁之意不在酒,輕則想吃拿卡要,重則欲“等價交換”、大撈一筆,滿足私欲膨脹起來的權力胃口。
潁上縣這個以悲劇收場的飯局,也再一次向人們展示了吃喝風之頑固和治理的難度。一些地方,從“上供”才給辦事,到審批彈性下的“跑部錢進”,再到“不跑不送,原地不動”的用人導向讓送禮者挖空心思,莫不如此。不從制度上去病根,不從規則上樹風尚,就難以遏制一些人“千里來做官,為了吃和穿”的欲望沖動。
日前,中央紀委對八起違反八項規定的典型案例發出通報,其中多是公款吃喝、收受禮金等問題,這對干部也是一個有力警示。從長遠看,只有深化審批制度改革、轉變政府職能、促進權力透明運行,讓那些貪吃的嘴沒得吃、不敢吃、吃不下,那些無奈的飯局才會越來越少,社會風氣才會越來越清正。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