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山西省朔州市堅持把優化經濟結構和提升發展質量作為轉型發展的著力點,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推進,以優勢資源促創新、促升級,努力推進轉型跨越發展。
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基本路徑。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延伸拓展產業鏈,在低碳發展、循環發展、綠色發展中轉型。一是推動煤電產業循環發展。按照路徑最多元、產品最豐富、技術最高端的要求,發展煤、延伸煤、超越煤,全力打造煤基產業循環鏈。二是積極建設“五大基地”,拉動循環經濟發展。建設全國綜合能源示范基地、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基地、日用陶瓷生產基地、生態畜牧養殖基地和全省特色農產品加工基地,努力提升煤炭產業循環率、新興產業占比率、綠化覆蓋率、城鎮化率。抓住朔州被工業和信息化部確定為全國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基地的機遇,綜合利用工業固廢,實現“變廢為寶”。規劃建設8個產業耦合、資源利用、閉路循環、吃干榨凈的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形成了集煤炭生產、輸送、洗選、電力、冶化、建材等為一體的循環發展格局。三是構建集有機農業、畜牧業、種養業循環于一體的循環生態農業。實現玉米和秸稈全部被畜牧業利用,農畜產品全部深加工,牲畜糞便全部生物化處理、資源化利用。
把發展新興產業作為戰略任務。大力培育發展新興產業,是資源型地區擺脫資源依賴、形成多元支撐、實現長遠發展的戰略選擇。開展朔州企業家投資朔州活動,進一步完善和推行煤礦企業領辦興辦非煤項目的“一礦一企”制度,加快發展新興產業,促進企業轉型升級。以“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為主攻方向,以龍頭帶動、基地聯動、科技驅動為主要手段,加大特色農產品開發和綠色地理標識保護力度,積極打造特色農業品牌。
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要載體。生態文明建設是優化經濟結構、提升發展質量的重要載體。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大力弘揚“右玉精神”,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努力拓展集約高效的生產空間、宜居適度的生活空間、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堅持植綠與興水同步、開發與保護同步、治污與節能同步,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有機統一。
把綜改試驗作為強大引擎。緊緊抓住山西省資源型地區轉型綜改試驗區建設的重大機遇,積極先行先試。深入推進用地管理改革,深化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探索適合礦業特點的差別化土地管理政策。引導和組織企業、銀行、擔保、證券、股權交易機構共同參與,形成“五位一體”的綜合融資服務平臺。實行礦產資源開采與生態修復同步規劃、同步實施,鼓勵企業和個人治理廢棄礦山、修復生態環境。堅持以城帶鄉、城鄉互動,不斷強化產業支撐、基礎設施支撐、文化設施支撐,在統籌城鄉中提升發展質量。
把科技創新作為有力支撐。科技創新是經濟結構優化、發展質量提升的有力支撐。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大幅度增加財政科技投入預算,推動企業成為研發投入主體,支持企業建設高水平研發中心。努力把國內外大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技術、項目和研發平臺等創新資源引入朔州,建立研究基地,依托大型央企建立實驗室和研發中心。實施“三個一百”工程,即聘請100名知名專家學者、聯系100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引進100名中高級緊缺人才,為轉型發展建立強有力的人才支撐體系。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