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理證法的具體運用
在分論點的具體寫作中,我們該怎樣運用以上所學的方法來進行分論點的寫作呢?其實,分論點的展開遵循“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思維方式,可以用一個公式來加以說明與闡釋:
(一)引言論證法的運用
在分論點的寫作中,如果引用名人名言來對分論點進行論證與闡釋,具體寫法可以概括為:提出分論點+引用名言+解釋名言+回扣分論點+得出分論點。
比如2013年國考地市級作文題目:請以“讓……大放異彩”為題,寫一篇內容充實的文章。(35分)我們回到材料可以選取到這樣一個分論點:“激發文化活力要加強對外交流。”那么我們該如何來對這一分論點進行論證和闡釋呢?我們就可以借用《詩經》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一名言來展開論述,具體寫法如下:
激發文化活力要加強對外交流。《詩經》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蔽覀冎腥A古代文化之所以如此燦爛和經久不衰,關鍵在于我們文化的兼容并包的開放性,對外交流,學習先進,吐故納新,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如此,不但能讓世界更多更好地了解我們,消除隔膜,反駁一些不負責任的西方媒體對我們的負面報道,也能夠通過交流、學習和借鑒別國文化的先進之處,不斷充實和豐富本國文化?梢,開展多種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是激發中華文化活力的一灣“活水”。
這一段落中,第一句話是提出分論點,第二句話是引出《詩經》中為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言,緊接著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對這句話進行一定的闡釋說明,然后,對這種做法的重要性進行分析,回扣分論點,最后,得出分論點結論。
(二)政策論證法的運用
如果借用政策來對分論點進行論述,那么分論點的具體寫法同樣可以概括為:提出分論點+引用政策+解釋政策+回扣分論點+得出分論點。
比如2008年國考副省級作文題目:請以“人與自然”為題,寫一篇文章。(40分)從材料中可以找到分論點:“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比绻麑@一分論點進行寫作,那么可以這樣來展開:
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全面協調可持續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粗放型、外延型的傳統發展模式導致人與自然環境之間關系緊張,產生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可承載容量之間的矛盾。而發展循環經濟是對傳統發展方式從理念到實踐、從規劃到政策的重大創新,是一項開創性、挑戰性很強的事業,需要積極探索新思路、新舉措、新辦法。因此,要不失時機地培育和壯大循環經濟,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和創新,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循環利用、無害利用。
在這一分論點的寫作中,首先提出分論點,繼而引用科學發展觀來對分論點進行分析闡釋,再從分論點的重要性層面回扣分論點,最后得出分論點。
(三)原理效應論證法的運用
同樣道理,如果運用原理效應來對分論點進行展開,那么可以這樣來進行論述:提出分論點+引用原理效應+解釋原理效應+回扣分論點+得出分論點。
比如2011年國考地市級作文題目:“給定資料7”的畫線部分寫道:“有位知識分子說:‘我已無家可歸,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鄉成了異客’。這樣,無論在鄉村少年身上,還是在農民工那里,以及這些出身農村的知識分子的群落里,我們都發現了‘失根’的危機。”請結合你對這段話的思考,參考“給定資料”,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40分)這一題目是圍繞“農村教育”話題來進行命題的。從材料中我們得出這樣一個分論點:“農村教育衰敗是我國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絆腳石’!蹦敲矗覀兛梢赃@樣來對這一分論點進行展開論述:
農村教育衰敗是我國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絆腳石”。管理學領域的“木桶”法則一直為人們所熟知。該法則告訴我們:在發展過程中要下功夫狠抓薄弱環節,否則,整體發展就會受到影響。該理論也同樣適用于我國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現狀。實施撤點并校后,農村教育衰敗現象越來越明顯,據央視報道:我國農村中小學平均每天消失63所,農村學生的流失率及輟學率正在快速提高,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整體下滑。如此,何來建設人力資源強國之說?故此,放慢腳步,狠抓薄弱環節,優先發展農村教育才是當務之急,也唯有如此,才能搬開“絆腳石”,走上人才建設的“陽關道”,實現人才強國戰略。
在這個段落中,同樣如此,首先提出分論點,然后引用“木桶”效應來支撐自己的觀點,繼而對這一效應進行闡釋分析,緊接著說明人才強國戰略中必須發揮木桶效應,也就是必須重視農村教育的發展,回扣分論點,最后得出分論點。
四、考生如何掌握
從目前申論作文的發展趨勢來看,申論文章越來越要求思想深刻、論證充分、內容詳實,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在論證的過程中,適當運用具有普遍規律、令人信服的理論來支撐,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掌握好理證法不僅可以讓我們的申論文章真正脫穎而出,為考官親睞,而且可以培養我們的理論素養,提升我們分析問題和論證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也是我們今后公務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之一。為此,考生可從以下兩方面來掌握和運用這一方法:
(一)多積累
考場上拼得都是真刀真槍,你肚子里到底有沒有貨,平時有沒有積累,在考場上會馬上讓你暴露無遺。因此,為了讓自己能夠熟練掌握和運用這一理證法,必須加強平時的積累,多背誦一些名言俗語、理論政策、原理效應,只有把我們空洞的大腦充實起來,我們才能在文章寫作中游刃有余、成竹在胸、勝券在握。
(二)多練習
再鋒利的刀,如果不磨也會生銹。同樣道理,即使你熟讀了大量經書,背誦大量的名言,如果在平時沒有進行行之有效的訓練,那么,在考場上也不能真正做到得心應手。所以,必須在平時多加練習,把這種方法真正作為自己寫作中的一部分,真正把技巧和方法運用到自己的實戰演練之中,這樣才能在考試時發揮到極致,把自己的能力充分地昭顯出來,實現自我能力的真正突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