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斷題
1.“兒童是太陽,教育的一切措施都要圍繞著他來運行”,這是兒童中心論的觀點。()P127
2.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之間的關系提示我們學生的直接經驗的獲得必須以他們個人的間接經驗為基礎。()
3.中世紀的“七藝”指的是騎馬、游泳、投矛、擊劍、打獵、奕棋、吟詩。()P14
4.《學記》在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教學相長”的思想。()P26
5.教育與政治之間是彼此制約的。()P41
6.皮亞杰所提出的“運算”與形式邏輯中的“邏輯演算”意義接近。()P119
7.盧梭是“教師中心論”的代表人物。()P126
8.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是教學過程的主要部分。()P178
9.受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既是德育的客體又是德育的主體。()P204
10.通過撥款方式來影響教育的發(fā)展,這說明了經濟對教育的決定作用。()P41
11.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個別差異是由遺傳、環(huán)境和教育諸多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P61
12.在陶冶教育法中,陶冶的方式主要有人格、環(huán)境、藝術、內容的陶冶四種。()P221
13.活動課程能給學習者提供系統(tǒng)的文化科學知識。()P138
14.杜威在其《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深刻闡述了兒童的心理經驗與知識的邏輯結構之間的關系。()P138
15.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相結合的規(guī)律要求教學必須以掌握間接經驗為主要任務。()P174
16.終結性評價往往是一種非正式評價。()P250
17.教師評價主要包括教學工作評價與班主任工作評價兩個方面。()P251-255
1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是我國建國以來頒布的第一部直接與教育相關的法律。()P246
19.教師勞動的復雜性是由教育對象的多樣性和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決定的。()P103
20.對教學經驗的不斷反思,它稱為“反思性教學”。()P117
21.課程的邏輯組織與心理組織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P150
22.師生關系、校園文化等屬于教育中的顯性課程。()P142
23.受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既是德育的客體又是德育的主體。()P204
24.德育過程就是學生思想品德自我形成的過程。()P205
25.課程組織按前后內容上是否重復分為:直線式組織和螺旋式組織。()P150
26.在陶冶教育法中,陶冶的方式主要有人格、環(huán)境、藝術、內容的陶冶四種。()P221
27.果斷紀律理論是行為改變取向模式的代表。()P240
28.人際互動模式注重教師行為對學生情意方面的影響。()P24
2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于1995年9月1日開始實施,在我國教育法規(guī)體系中處于“母法”的地位。()P245
30.教師評價主要包括教學工作評價與班主任工作評價兩個方面。()P251-255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