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2 頁:填空題;簡答題;論述題 |
第 3 頁:答案及解析:單項選擇題;填空題 |
第 4 頁:答案及解析:簡答題;論述題 |
三、簡答題
1.[參考答案]
在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幾條途徑:
(1)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關課程;
(2)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
(3)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4)結合班級、團隊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5)個別心理輔導或咨詢;
(6)小組輔導。
2.[參考答案]
小學兒童道德評價能力的發展有以下特點:
(1)從“他律”到“自律”;
(2)從效果到動機;
(3)從別人到自己;
(4)從片面到全面。
3.[參考答案]
(1)自我意識的水平制約著個人對自己的人格形成和發展進行調節的能力。
(2)自我評價的性質決定人格發展的方向。
(3)自我調控能力制約著人格的發展。
4.[參考答案]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預防精神疾病,保障學生心理健康的需要。學校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場所。近年來各地中小學教師自發地開展各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克服各種心理障礙,預防精神疾病的發生。
(2)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人格健全發展的需要。兒童所經歷的心理沖突、矛盾和困擾,是比較特殊的。兒童迫切希望教師在尊重他們日益增長的獨立性的前提下,給予他們人生之旅以真誠的指導和幫助。從更積極的意義上說,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人格健全地發展。
(3)對學校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配合與補充。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學生心理素質,可以為有效實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
5.[參考答案]
人們在學習、閱讀時常常使用各種不同的策略,學習策略的價值依賴于其具體情況和使用。在進行學習的訓練時,不管教什么策略、怎么教這些策略,都可以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則:
(1)主體性原則。指任何學習策略的使用都依賴于學生主動性和能動性的充分發揮。.
(2)內化性原則。指訓練學生不斷實踐各種學習策略,逐步將其內化成自己的學習能力,并能在新的情境中加以靈活應用。
(3)特定性原則。指學習策略一定要適于學習目標和學生的類型。
(4)生成性原則。指學生要利用學習策略對學習材料進行重新加工,生成某種新的東西。
(5)有效的監控原則。指學生應當知道何時、如何應用學習策略并能反思和描述自己對學習策略的運用過程。
6.[參考答案]
成就動機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認為,個體的成就動機可分成兩類:一是力求成功的動機,一是避免失敗的動機。力求成功的動機,即人們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帶來的積極情感的傾向性;避免失敗的動機,即人們避免失敗和由失敗帶來的消極情感的傾向性。在學習活動中,成就動機是一種主要的學習動機。
四、論述題
1.[參考答案]由于心智技能是按一定的階段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培養方面必須分階段進行,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成效。為提高分階段訓練的成效,必須充分依據心智技能的形成規律,采取有效措施。為此,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激發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由于心智技能本身難以認識的特點,主體難以體驗其必要性。因而,在主體完成這一學習任務時,往往缺乏相應的學習動機及積極性。為此,在培養工作中,教師應采取適當措施,以激發主體的學習動機,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
(2)注意原型的完備性、獨立性與概括性。
心智技能的培養,開始于主體所建立起來的原型定向映象。在原型建立階段,一切教學措施都要考慮到有利于建立完備、獨立而具有概括性的定向映象。
(3)適應培養的階段特征,正確使用言語。
言語在原型定向與原型操作階段,其作用在于標志動作,并對活動的進行起組織作用。所以,這時的培養重點在于使學生了解動作本身,利用言語來標志動作,并玩固對動作的認知,切不可忽視對動作的認識而片面強調言語標志練習。言語在原型內化階段,其作用在于鞏固形成中的動作表象,并使動作表象得以進一步概括,從而向概念性動作映象轉化。這時言語已轉變成為動作的體現者,成為加工動作對象的工具。所以,這時培養的重點應放在考查言語的動作效應上。除上述三點基本要求外,教師在集體教學中還應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充分考慮學生所面臨的主客觀條件,并針對學生存在的具體問題采取有針對性的輔助措施,以求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心智技能。
2.[參考答案]
(1)教學上的授受關系。
①從教育內容的角度說,教師是傳授者,學生是接受者。
②學生主體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條件。
、蹖W生指導、引導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2)人格上的平等關系。
①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個體,在人格上與教師是平等的。
、谡嬲裰鞯膸熒P系,是一種朋友式的友好與幫助的關系。
(3)社會道德上的相互促進關系。
、賻熒P系從本質上講是一種“人一人”關系。
、诮處煂W生的影響不僅體現在知識的智力上,而且體現在思想和人格上。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