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第二節 神經系統的感覺分析功能 |
第 3 頁:第三節 神經系統對姿勢和運動的調節 |
三、中樞對軀體運動的調節
1.大腦皮層的運動區和運動傳出通路
(1)大腦皮層運動區
1)主要運動區:中央前回和運動前區。
功能:是控制軀體運動最重要的區域。
功能特征:①交叉性支配,但頭面部除下面肌和舌肌外,其余均為雙側性支配;②功能定位精細,運動區大小與運動精細復雜程度呈正相關;③定位呈倒置安排,而頭面部代表區的安排是正立的。
2)其他運動區:包括運動輔助區、第一、第二感覺區等。
(2)運動傳出通路
1)皮層脊髓束:
①皮層脊髓側束
功能:控制四肢遠端肌肉的活動,與精細的、技巧性的運動有關。損傷后可出現巴賓斯基征陽性。
②皮層脊髓前束
功能:控制軀干和四肢近端肌肉,尤其是屈肌的活動。與姿勢的維持和粗略的運動有關。
2)皮層腦干束:由皮層發出,經內囊到達腦干內各腦神經運動神經元的傳導束。
3)其他下行通路:包括頂蓋脊髓束、網狀脊髓束和前庭脊髓束。
功能:參與近端肌肉粗略運動和姿勢的調節;紅核脊髓束參與四肢遠端肌肉精細運動的調節。
2.基底神經節的運動調節功能
基底神經節與運動調節有關的主要結構是紋狀體,包括新紋狀體(尾核、殼核)和蒼白球(舊紋狀體)。
(1)基底神經節與大腦皮層之間的纖維聯系
大腦皮層的興奮性纖維(遞質是谷氨酸)→基底神經節。
基底神經節(直接和間接通路)→丘腦前腹核和外側腹核(興奮性通路)→大腦皮層。
1)直接通路:指新紋狀體直接向蒼白球內側部投射的途徑。直接通路的活動能易化大腦皮層發動運動。
2)間接通路:新紋狀體先后經過蒼白球外側部和兩次中繼后到達蒼白球內側部的多突觸路徑。該通路的活動具有抑制皮層發動運動的作用。
兩條通路中,除丘腦底核投射纖維遞質為谷氨酸外,其余均為GABA。平時以直接通路活動為主;間接通路活動時,可部分抵消直接通路對大腦皮層的易化作用。
(2)黑質-紋狀體投射系統
中型多棘神經元:屬投射神經元,是新紋狀體內的主要神經元,其主要遞質是GABA。MSN有兩種類型,細胞膜上分別存在D1和D2受體,而其傳出纖維分別組成直接通路和間接通路。
MSN還可接受黑質-紋狀體DA能纖維投射,DA能纖維末梢釋放的DA激活D1受體時可增強直接通路的活動,而激活D2受體時則可抑制間接通路的活動。二者都使丘腦-皮層投射系統活動加強,從而易化大腦皮層發動運動。
(3)與基底神經節損害有關的疾病
1)肌緊張過強而運動過少性疾病:如帕金森病。又稱震顫麻痹。
病因:雙側黑質病變,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受損,引起直接通路活動減弱而間接通路活動增強,使大腦皮層對運動的發動受到抑制,從而出現運動減少。
2)肌緊張不全而運動過多的疾病:代表病有亨廷頓病(舞蹈病)和手足徐動癥。
病因:雙側新紋狀體病變,新紋狀體內GABA能中間神經元變性或遺傳性缺損,引起間接通路活動減弱而直接通路相對增強,對大腦皮層運動產生易化作用,從而出現運動過多的癥狀。
(4)基底神經節的功能:可能參與運動的設計和程序編制,將抽象的設計轉換為隨意運動。
3.、小腦的運動調節功能:根據小腦的傳入、傳出纖維聯系,可將小腦分為三個主要功能部分。
(1)前庭小腦
組成:主要是絨球小結葉。
功能:控制軀體的平衡和眼球的運動。
受損表現:步基寬、站立不穩、步態蹣跚和容易跌倒,位置性眼震顫。
(2)脊髓小腦
組成:由蚓部和半球中間部組成。
功能:①調節正在進行過程中的運動,協助大腦皮層對隨意運動進行適時的控制;②調節肌緊張。
受損表現:小腦性共濟失調,指小腦損傷后出現的動作性協調障礙。表現為:①隨意運動的力量方向及限度發生紊亂;②意向性震顫;③步態異常;④不能進行拮抗肌輪替快復動作;⑤肌張力減退,四肢乏力。
(3)皮層小腦)
組成:指半球外側部。
功能:參與隨意運動的設計和程序的編制。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