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發癥】
(一)心臟
①心力衰竭為最常見并發癥,主要由瓣膜關閉不全所致,主動脈瓣受損者最常發生(75%),其次為二尖瓣(50%)和三尖瓣(19%);瓣膜穿孔或腱索斷裂導致急性瓣膜關閉不全時可誘發急性左心衰竭。②心肌膿腫常見于急性患者,可發生于心臟任何部位,以瓣周組織特別在主動脈瓣環多見,可致房室和室內傳導阻滯,心肌膿腫偶可穿破導致化膿性心包炎。③急性心肌梗死大多由冠狀動脈栓塞引起,以主動脈瓣感染時多見,少見原因為冠狀動脈細菌性動脈瘤。④化膿性心包炎不多見,主要發生于急性患者。⑤心肌炎。
(二)細菌性動脈瘤
約占3%~5%,多見于亞急性者。受累動脈依次為近端主動脈(包括主動脈竇)、腦、內臟和四肢,一般見于病程晚期,多無癥狀,為可捫及的搏動性腫塊,發生于周圍血管時易診斷,如發生在腦、腸系膜動脈或其他深部組織的動脈時,往往直至動脈瘤破裂出血時,方可確診。
(三)遷移性膿腫
多見于急性患者,亞急性者少見,多發生于肝、脾、骨髓和神經系統。
(四)神經系統
約1/3患者有神經系統受累的表現:①腦栓塞占其中1/2,大腦中動脈及其分支最常受累;②腦細菌性動脈瘤,除非破裂出血,多無癥狀;③腦出血,由腦栓塞或細菌性動脈瘤破裂所致;④中毒性腦病,可有腦膜刺激征;⑤腦膿腫;⑥化膿性腦膜炎,不常見;后三種情況主要見于急性患者,尤其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性心內膜炎。
(五)腎臟
大多數患者有腎損害,包括:①腎動脈栓塞和腎梗死,多見于急性患者;②免疫復合物所致局灶性和彌漫性腎小球腎炎(后者可致腎衰竭),常見于亞急性患者;③腎膿腫不多見。
【實驗室和其他檢查】
(一)常規檢驗
1.尿液 常有顯微鏡下血尿和輕度蛋白尿。肉眼血尿提示腎梗死。紅細胞管型和大量蛋白尿提示彌漫性腎小球性腎炎。
2.血液 亞急性者正常色素型正常細胞性貧血常見,白細胞計數正常或輕度升高,分類計數輕度核左移。急性者常有血白細胞計數增高和明顯核左移。紅細胞沉降率幾乎均升高。
(二)免疫學檢查
25%的患者有高丙種球蛋白血癥。80%的患者出現循環中免疫復合物。病程6周以上的亞急性患者中50%類風濕因子試驗陽性。血清補體降低見于彌漫性腎小球腎炎。上述異常在感染治愈后消失。
(三)血培養
是診斷菌血癥和感染性心內膜炎的最重要方法。在近期未接受過抗生素治療的患者血培養陽性率可高達95%以上,其中90%以上患者的陽性結果獲自入院后第一日采取的標本。對于未經治療的亞急性患者,應在第一日間隔1小時采血1次,共3次。如次日未見細菌生長,重復采血3次后,開始抗生素治療。已用過抗生素者,停藥2~7天后采血。急性患者應在入院后3小時內,每隔1小時1次共取3個血標本后開始治療。本病的菌血癥為持續性,無需在體溫升高時采血。每次取靜脈血10~20ml作需氧和厭氧培養,至少應培養3周,并周期性作革蘭染色涂片和次代培養。必要時培養基需補充特殊營養或采用特殊培養技術。血培養陰性率為2.5%~64%。念珠菌(約1/2病例)、曲霉菌、組織胞漿菌、Q熱柯克斯體、鸚鵡熱衣原體等致病時,血培養陰性。2周內用過抗生素或采血、培養技術不當,常降低血培養的陽性率。
(四)X線檢查
肺部多處小片狀浸潤陰影提示膿毒性肺栓塞所致肺炎。左心衰竭時有肺淤血或肺水腫征。主動脈細菌性動脈瘤可致主動脈增寬。細菌性動脈瘤有時需經血管造影診斷。CT掃描有助于腦梗死、膿腫和出血的診斷。
(五)心電圖
偶可見急性心肌梗死或房室、室內傳導阻滯,后者提示主動脈瓣環或室間隔膿腫。
(六)超聲心動圖
如果超聲心動圖發現贅生物、瓣周并發癥等支持心內膜炎的證據,可幫助明確IE診斷。經胸超聲檢查可檢出50%~75%的贅生物(圖3-9-1a,1b);經食管超聲(TTE)可檢出<5mm的贅生物,敏感性高達95%以上,因此,當臨床診斷或懷疑IE時,主張行TEE檢查,超聲心動圖未發現贅生物時并不能除外IE,必須密切結合臨床。贅生物≥10mm時,易發生動脈栓塞。感染治愈后,贅生物可持續存在。除非發現原有贅生物增大或新贅生物出現,否則難以診斷復發或再感染。超聲心動圖和多普勒超聲還可明確基礎心臟病(如瓣膜病、先天性心臟病)和IE的心內并發癥(如瓣膜關閉不全,瓣膜穿孔、腱索斷裂、瓣周膿腫、心包積液等)。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