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答案】
本輪物價上漲的總體特征是:價格上漲集中在農產品和資源性產品上,成本推動勞動力和土地成本上升,上游產品將漲價因素轉嫁和傳導給市場消費品,結構性需求變動拉動市場物價全面上漲。具體表現為:一是物價上漲以農產品為先導。二是物價上漲波及范圍廣。三是物價上漲持續時間長。四是新漲價因素逐漸增多。五是城鄉價格交錯領先帶動物價上行,抑制價格快速上漲的任務越來越艱巨。
本題包括結構分和要點分。
按照“總-分”結構作答的,可以得到3分結構分。6個要點:物價上漲的總體特征占2分,其它五個要點每個1分,合計7分。
要點相近或相符即可給分,每個要點要么給滿分,要么給0分。
2.根據“給定資料2”中的相關內容談談對文中“物價漲跌,猶如一把雙刃劍。”這句話的理解。(10分)
要求:準確、簡明。不超過200字。
【參考答案】
適度的物價上漲,有利于促進社會生產和經濟發展,而過快的物價上漲,則會造成社會生產資金短缺,影響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應正確看待物價上漲帶來的“雙重影響”。其積極影響有:一是有利于縮小農產品與工業產品價格差距。二是有利于縮小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其不利影響有:一是造成低收入群體生活壓力加大。二是小微企業生產經營舉步維艱。應積極調控物價,使物價漲幅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發揮物價上漲的積極作用,抑制其消極作用。
二、請結合“給定資料4、5”分析指出引起本輪物價總水平上升的主要原因。(20分)
要求:分析全面,條理清楚。不超過250字。
【參考答案】
引起此輪物價總水平上升有多方面的原因,具體原因如下:
一是食品價格上漲是本輪物價上漲的首要推手。由于旱災等因素影響,推高了食品價格,豬肉等農產品價格的周期性、季節性波動,共同推動了此輪物價上漲。
二是勞動力成本的提高推動了工業產品的價格。
三是貨幣推動本輪物價上漲。貨幣供應太多無疑是物價上漲的最直接推手,社會游資的炒作也是一大推手。
四是自然災害導致本輪物價上漲。氣候因素給主副食品生產造成了嚴重影響,不少地區減產明顯,因此造成食品類價格漲幅明顯。
三、假如你是某市政府工作人員,請結合給定資料對本市物價調控工作提出一些建議,供上級相關部門參考。(20分)
要求:觀點明確,措施得當,具有針對性、可行性,條理清楚。不超過300字。
【參考答案】
針對本輪物價上漲應多項舉措并舉,以“組合拳”有效控制物價上漲:
一是加大對農業投入和扶持力度,確保農產品供應。進一步落實和完善各項強農惠農政策,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二是加強對市場物價監管,保持物價的基本穩定。強化政府監管力度,嚴厲打擊惡意囤積炒作行為。
三是高度關注弱勢群體,構建更加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在物價上漲幅度較大時,盡快給低收入家庭送去溫暖,使他們的生活不因物價的上漲而受到太大的影響。
四是努力擴大就業,著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開發就業崗位、拓寬就業門路、提供就業服務等方面要加大力度。
四、“給定資料6”畫線部分寫道:“物價直接關系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負擔,老百姓對物價上漲反映強烈,穩定物價是天大的事情。”請結合你對這句話的思考,聯系自己的經驗或感受,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自選角度,立意明確,有思想性;
2.參考“給定資料”,但不拘泥于“給定資料”;
3.語言流暢;
4.800-1000字。
【參考例文】
著力調控物價 切實惠及民生
物價一直是普通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之一,中低收入群體特別是困難群體,對生活必需品尤其是食品價格波動的感受更是強烈。物價問題一頭連著產業發展,一頭牽著民生。民生無小事,穩定物價是民眾心聲,是國家之責,更是檢驗各級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的試金石。
近年來全國物價出現了持續、快速上漲態勢,企業投資需求和居民消費需求是內在動因,而直接原因是食品價格上漲,原材料進口價格、工業品出廠價格輪番上漲,直接導致農產品價格的上揚,經過價格傳導至食品價格。同時,個別企業“搭車漲價”,囤積居奇等違法行為也起到了火上澆油的作用。物價上漲導致城鄉低收入群體基本生活水平下降,民生出現焦慮,社會不安定因素增加。針對當前物價問題,政府需綜合運用經濟、行政、法律手段多管齊下。基本策略就是要做好穩定物價的“減法”,補貼低收入群體的“加法”。
要想做好穩定物價的“減法”就要用好“有形無形兩只手”,改革和完善價格形成機制。不斷壯大價格調控基金規模,加大扶持糧油和乳畜品發展力度,穩定市場供應。盡量減少農產品流通的中間環節,促進農民增收。對于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產品價格收費,要完善價格決策聽證制度,增強政府定價的透明度和群眾參與度,當前特別要在選擇聽政代表方面,擴大中低收入群體席位。對壟斷產品加強發揮“有形之手”的積極作用。對事關民生的、由政府定價的公共產品和壟斷行業提供的產品,例如教育、醫療、電信、有線電視、水電氣、公共交通等,杜絕單方面霸王條款,實施價格限制,現階段不再出臺新的調價措施。教育、醫療屬于公共財政范疇,應加大政府財政補貼力度。要確立公立機構的主體地位,在行業內部形成優勢資源的共享機制。市縣一級公立學校、醫院直接面對廣大中低收入群體,應考慮財政全額負擔。
做好補貼低收入群體的“加法”,要積極探索建立最低工資標準與物價漲幅的聯動增長機制。建立健全就業與再就業援助制度,采取稅費減免、貸款貼息、社會保險補貼、崗位補貼等辦法,對就業困難人員實行優先扶持和重點幫助,要注重方法,使補貼到位。加大財政轉移支付,不斷擴展城鄉保障面和提高保障額度,加強“五險一金”的足額交納,對困難群體提供社會保險補貼,建立最低工資與物價的聯動增長機制。
“群眾利益無小事,民生問題大如天”。只有讓居民收入水平及增速與經濟總量、財政收入相匹配,緩解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讓民眾分享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才能真正對抗物價上漲給社會穩定帶來的沖擊。對此,應該認識到,解決民生問題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問題是最大的政績,心頭裝著百姓冷暖,敢于作為、善于作為,才會最終取得物價調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