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材料及問題 |
第 4 頁:參考答案 |
6.兩年前,有關部門就公共租賃房開始調研時,一個重要背景是,希望通過公共租賃房“探索解決大學畢業生等新就業人員的住房問題”。“新就業人員的住房問題是各國都面臨的一個難題。他們雖然不屬于低收入群體,但剛剛就業,積蓄少,存在階段性的住房困難。”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齊驥表示,政府有責任支持他們解決住房問題,公共租賃房就是很好的方式。
常州規定,可以申請公共租賃房的新就業人員必須具備“大專以上學歷、畢業不滿5年、已簽訂勞動合同、在該市市區沒有房產”等條件。同時,為了便于審核,必須由新就業人員所在單位統一向房管部門申請,不接受個人申請。
“政府為這一群體提供公共租賃房,客觀上為企業減輕了負擔,留住了人才。”常州市房管局局長朱建文說,目前只接受銷售額500萬元以上的企業提出申請,對“新就業人員”的認定標準還比較高,將來要探索與企業合作,引入企業的資金和土地,共同建設房源。
在企業和外來務工人員集中的工業園區,“政企合建”的模式已經開始落地。目前北京市已經在亦莊開發區、中關村科技園區和順義機場園區進行規劃,通過政府與園區合作的方式,集中為他們提供公共住房。
在北京、上海等大學畢業生、外來務工人員數量眾多的城市,多數新就業人員并非本地戶籍人口。然而,受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所限,多數城市的公共租賃房仍然只保障本地戶籍人口。“北京在制度設計的時候還是有戶籍門檻的。”北京市住房保障辦公室副主任程建華說,“現在北京有戶籍人口1300萬人,外來人口居住半年以上的有450萬,以目前的建設規模,很難放開,資格認定也有困難。”
能否突破戶籍這道“門檻”,成為公共租賃房實現“全兼容”的一個難題。
“由于目前公共租賃房資源不夠,無論是低收入家庭還是新就業人員,保障的門檻還是比較高,房源布局也不夠合理。”朱建文說,“因此,當務之急還是加快建設,多籌集房源。”
7.2008年第一次保障性住房申請終審后,公共租賃住房遭到冷遇,申請租住公共租賃住房的低收入家庭寥寥無幾,造成大量房源空置。為減少空置和浪費,南山區在經上級主管部門批準后,于2009年第4季度將西麗文光村180套公共租賃住房退回,留下10套;將桃苑小區74套退回,留下91套。至此,490套公共租賃住房中,有254套被退回,剩余236套。
面向低收入困難群體的公共租賃住房租金標準以保本微利為原則,按同區域同類住房市場指導租金標準的一定比例下浮。目前,南山區推出的公共租賃住房每套面積從20多平方米至50多平方米不等,每平方米租金在16元至18元,遠遠低于市場價。
如此低廉的價格緣何遇冷?一位不愿具名的政府官員給出了答案:主要原因是市民傳統觀念作怪,低收入家庭在申請保障房時有購置自有產權住房的傳統觀念,因此,絕大多數人選擇申請購買保障房,只有部分低收入家庭實在買不起保障房才選擇公共租賃住房。
8.從宏觀政策上來看,中國的保障性住房政策已經悄然轉向,2011年起,從中央到地方,公租房建設已經成為保障性住房建設的主力。北京市就確定了在“十二五”期間將公租房在保障房中的占比提高到60%的目標。
然而,面對公租房的大力推進,各地都無一例外地遇到了政府用于建設的財政資金短缺的難題,尤其是在欠發達地區,因為資金瓶頸,公租房建設推進緩慢。
在正在召開的江蘇省“兩會”上,江蘇省政協委員、連云港市政協副主席趙波就指出,在蘇北等經濟欠發達地區,由于籌不到資金,推廣建設公租房比較困難。
趙波:“蘇南各個城市,包括全國的各大城市都已經在公租房建設上邁出了非常好的一步,但是作為我們蘇北,尤其是我們連云港市,這方面的工作還剛剛起步,這里面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主要是資金的籌集問題。”
趙波告訴記者,他在調研中發現,江蘇省目前已經完工或在建的公租房項目大多集中在蘇南地區。而在蘇北,一方面公租房建設資金需求量大,另一方面政府自身經濟拮據,缺乏推行公租房建設的動力。
趙波:“公租房一次性投入非常高,回收的周期比較長,對資金的要求呢,比較高。政府對這塊壓力是比較大的。”
對此,趙波建議,可以將原有的直管房等房地產資源作為融資平臺,向社會融資建設公租房。同時,也可以鼓勵企業參與進來。
趙波:“各類的企業,希望它們呢,從保障改善民生這塊來講,作出自己的貢獻和努力。像那些大的集團,它們也有自己的宿舍,可以作為公租房房源的一部分,來參與公租房的建設。”
然而,正像趙波所說,公租房一次性投入大,回收周期長,這對于追求短期獲得最大利潤的社會資金來說,無疑缺乏吸引力。那么,如何讓社會資金不只做“公益”,也能從公租房建設中獲益呢?
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住宅與房地產業研究處副處長文林峰:“現在來看還是缺乏對社會資金的鼓勵政策,其實手段有很多,比如貸款貼息、稅收優惠、投資返點等。已經在開始調研,各地也有一些探索。”
9.北京市住建委于2010年7月29日發布消息,北控集團、市公安局、豐臺區黃土崗這3個公租房項目已于近日開工,將分別提供4176套、2074套、1200套公租房,3個項目初步測算的成本租金也一起公布。3個項目中,北京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公租項目建成后由北控集團持有管理,面向社會公開配租,本單位符合條件的職工可以優先配租。北京市公安局公租房項目的建設和持有主體為北京市公安局機關服務中心,資金將通過公積金貸款解決,建成后將優先配租給市公安局符合條件的無房干警家庭。
在我國的住房保障體系中,公共租賃房是一種新品種。雖然媒體鼓噪得非常厲害,政府也逐漸把它作為住房保障的一個主要形式,但一直沒有形成規模,真正住進公租房的老百姓更是鮮有耳聞。而這3個公租房項目的開工,意味著北京的公租房已經進入了一個規模化建設的時代。但看到這個消息,可能沒有多少無房家庭會感到高興,因為3個項目中至少有2個都有了“優先”了對象,非“本單位職工”和非“干警”家庭并沒有多少機會。
10.為了推動包括公租房在內的保障房體系建設,浦東成立了以區長姜梁為組長的保障房建設推進小組,三位副組長由副區長擔任,相關委辦領導擔任組員。
浦東建設交通委員會分管領導向本報透露,浦東將主要從三大渠道籌建公租房房源。首先是運用各個園區范圍內的工業用地廠房改擴建,原來園區內廢棄的工業廠房都很多,國家現在出了政策,可以運用于公租房建設,用于解決藍領工人的居住問題。其次,一些沿街鎮的廢棄倉庫,通過改造后亦可成為公租房的房源。此外,上海目前允許農村的村集體用地暫用于公租房的建設,此渠道亦可為浦東籌措不少的房源;并且這些房子也可通過市場化的方式,提供邊郊藍領工人等使用。除了以上三大渠道之外,還有第四個渠道,是新區政府在交通比較便利的地方,適當興建一些面向大學畢業生等人才的公租房小區,面積不大但相對集中。這些小區屬于周轉性質,合同工作6年者即可申請入住,租金略低于市場的平均價格。
11.在住房體系中,商品房的建設資金由市場解決,政府通過收取土地出讓金和相關稅費進行公共設施配套建設。經濟適用房等傳統的保障房雖然沒有土地出讓金,但是通過銷售,基本成本都能收回。而公租房只有租金收入,租金還是由政府進行補貼的,肯定收不回成本。如此巨額的投入如何解決?
資金的問題是公租房能否推廣的關鍵。這個問題不解決,公租房只能在“爭議”“討論”中成為“畫餅”。
杭州公共租賃房建設實行“政府主導、公司運作”模式。市政府組建了杭州市租賃房建設管理中心,既從現有住房中挖潛,也進行新的開發。目前的“公租房”現房主要來自于在存量經濟適用房等房源中安排,已有1000多套。政府還在拍賣樓面地價已達每平方米一萬多元的田園地塊劃撥了200多畝地,于去年年底開工建設,預計可建成4000多套公共租賃房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