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名制下的網絡爆料,給相關部門應對網絡輿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何一句謊言都有可能消解相關部門的公信力。
1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按照決定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為用戶提供信息發布服務,應當要求用戶提供真實身份信息。幾乎在決定公布的同一時間,香港成報記者楊延方在微博上實名舉報鄭州市房管局一名官員的女兒擁有11套經濟適用房,與出面“辟謠”的鄭州市房管局你來我往,演繹了一場一波三折的“房妹事件”。
此前一段時間,社會上掀起網絡反腐的高潮,既有官員在被調查后“落馬”,也有一些官員被證明是遭到惡意中傷,如何用好網絡這把雙刃劍,一時成為議論的焦點。新出臺的決定要求用戶提供真實身份信息,這一方面使網絡反腐爆料變得有根可尋,爆料人的言論要受到更明確的法律約束,反腐材料只有具備真實性才敢登上網絡;另一方面,也要求相關政府部門必須用真相來面對公眾,不能再像過去那樣遮掩和推諉。兩者相加,網絡反腐的效力必然大大增強。
新決定的一大特點就是“后臺實名制”,發帖人的真實身份有了保證,爆料內容的可信度也就提高了。在此之前,網絡反腐有很多不靠譜的形式,有匿名發帖的,有假借他人名義的,虛擬世界的造謠者很容易逍遙法外。相比之下,實名舉報是最有力度的,這次的“房妹事件”以及此前的雷政富事件都屬于這一類。有了“后臺實名制”,通過網絡爆料腐敗實際上都成了有根可尋的實名舉報,爆料過程的專業性和爆料內容的真實性必須經得起考驗,那些企圖利用網絡虛擬性的造謠者就不敢興風作浪了。在“房妹事件”中,楊延方敢于實名舉報,就是憑借手中擁有可信度極高的材料,最終也經受住了官方調查的考驗。新規之下,捕風捉影的小道消息沒有了立足之地,意圖惡意中傷他人的爆料者,考慮到法律后果也不敢妄為,過濾掉那些缺乏真實性的東西,留下的是更可靠的反腐依據。
實名制下的網絡爆料,給相關部門應對網絡輿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何一句謊言都有可能消解相關部門的公信力。在身份認證體系下,敢于通過網絡舉報的人,想必已經做足了“功課”,更容易獲得公眾的信任。對于被舉報的官員和部門來說,需要應對的不僅是舉報人,更是網絡反腐背后反映的民意,因為這里面不乏知情人。企圖用謊言掩蓋真相,或者是不經調查就貿然回應,都是站不住腳的,“房妹事件”中鄭州市房管局的屢次“辟謠”屢次被揭穿,就是實例。從一開始的“房妹”并非領導親戚,再到房子并非經濟適用房,鄭州市房管局一個又一個的“官方回應”,被不斷爆出的真相批駁得體無完膚。事件背后的一波三折,既是真相浮出水面的過程,也是謊言被揭穿的過程,同時還在不斷消解著當地有關部門的公信力。在實行實名制后,應對網絡反腐,相關部門的唯一出路就是詳細調查、公布真相,反之就是作繭自縛了。
“后臺實名制”的初衷是保護公民個人信息,無形中給網絡反腐構建了一個更具真實性的平臺,爆料人脫掉了虛擬的外衣,被舉報者及其所屬部門也不太可能再像以往那樣用“簡單粗暴”的方式遮掩和推諉,法律陽光下的網絡反腐會更有實際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