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今年夏季,北京、南京、成都、武漢等大城市屢陷“水城”窘境,“到城市看海”也一度成為風靡網絡的熱門流行語。排水管道是城市的生命線之一,法國文豪雨果說,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從我國大部分城市的最低排水標準來看,基本上是一年一遇。而所謂一年一遇,是指每個小時可以排36毫米的雨量。面對暴雨,這樣的標準顯然過低。而一些國外的大型城市,城市排水標準普遍比國內高。比如紐約是“10至15年一遇”,東京是“5至10年一遇”,巴黎是“5年一遇”。在東京,用于排水的地下河深達60米。那么中國的城市排水系統到底怎么了?
【原因分析】
原因一:排水設計標準低]城區主干道基本是按“一年一遇”的雨量標準,有些地方還不到“一年”。這是由最初的設計理念決定的,新中國建設初期,經濟上一窮二白,“想盡辦法省錢,越省越好,只求能滿足當時的需求就行了”。我國當時建的是小排水管道,最早是按0.5年一遇的雨量標準設計的,設計規劃就允許產生積水。而歐美、日本等國的最低限,通常為5年或10年。
原因二:排水設計方法落后]設計人員的知識亟須更新。在歐盟、美國、加拿大等地,設計方法在十多年前就已更新了。而我國對于雨水流量的計算方法,依然采用19世紀的推理公式法。流量推理公式法雖簡單但不準確,國外在二三十年前就已經改用模型測算流量了。近幾年,國家投入大量資金支持環境治理,眾多人才也投身該領域中。而排水管網這一塊因不受重視、資金缺乏,導致人才大量流失,只留下堅守陣地的少數人。
在城市內澇防治方面,我國一直無法可依,只有1997年頒布的《防洪法》與2008年修訂后的《水污染防治法》沾點邊。各個部門常出現扯皮、推諉的情形,導致城市內澇每年都受到關注,卻沒能得到解決。
原因三:排水系統缺乏整體協調]城市雨水系統,應該是一個完整的系統。現在都是一塊一塊,一段一段的,整體性很差,沒有人管整體,缺乏長遠規劃。”排水管道應該是越往下游越大,但是目前甚至出現“上游是大管子,往下游卻是小管子”的怪事,比如沈陽,“一根小管子不夠用了,只好接上兩根小管子”。
在排水設施的養護、管理方面同樣有問題,最大的問題是資金。“現在沒有一個城市不欠它(排水系統)錢的。”按照國家規定,每一公里管道每年都有相應的養護資金,但是目前這些錢都沒足額到位。排水管道的養護部門,并不是一個能自負盈虧的企業,不具備經營能力,只能“給多少錢做多少事”。
此外,我國排水系統沒有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進行管理,系統的協調能力很差。在我國臺灣地區的臺北市,城市排水系統的數據是共享的,一旦出現問題,各部門能迅速形成聯動機制。“臺北市的城市排水計算機管理系統非常詳細,連哪個門洞里頭哪家沒交錢都能知道。數據不公開是制約相關研究和工程推進的重要因素,我們現在不從全局謀劃,就難以解決問題,現在這個系統是不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