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980年中共中央發表《關于控制我國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為標志,獨生子女政策已經實行30余年。這一政策的實施,用一代人的時間實現了人口再生產類型從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歷史性轉變,緩解了人口與就業、資源、環境的矛盾,創造了長達30余年的“人口紅利”期。
然而,根據國家統計局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樣調查數據,計算得出的總和生育率多年已經低于1.5,聯合國在2010年發表的《世界生育率模式2009》中,也相應地把中國2006年的總和生育率修正為1.4,歸入低生育國家的行列。
【熱點背景】
1、在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已實行了30多年,并且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由于種種原因,全國各地,特別是在城市里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群體,即“失獨”家庭。在這樣的家庭中,40、50歲以上已經沒有再生育可能的夫婦失去了家中唯一的獨生子女,而擺在他們面前的,卻是最嚴酷的精神寂寞和晚年養老問題。在衛生部發布的《2010中國衛生統計年鑒》中,中國每年新增7.6萬個失獨家庭,而據專家推測,目前,中國的“失獨”家庭實際上已經超過了100萬個。
在一項對一個“失獨”家庭團體成員的調查中發現:他們之中,有90%的成員年齡在50至60歲之間。其中,半數成員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等老年慢性疾病,患癌癥、癱瘓等重大疾病的達15%,超過60%的成員因承受不了喪子打擊,長期患有不同程度憂郁癥。有的還導致夫妻離異、家庭破碎,超半數成員曾有過自殺傾向和自閉表現……在飽受身心痛苦的同時,不少成員還面臨著經濟重擔。因家庭發生重大變故,50%成員家庭經濟困難,月收入在1200元以下,20%成員靠“低保”生活。另外,成員們雖然遭遇各不相同,但都有著共同的心理需求:90%以上成員希望將來能集中養老,以利于相互幫助、相互傾訴,有自救療傷的意愿。
2、2007年,國家人口計生委開始開展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試點工作。青島市是試點地區之一。根據試點方案: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家庭是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形成的特殊群體,是社會廣泛關注的群體。獨生子女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養子女的夫妻,在女方達到49歲之后,由政府給予每人每月不低于100元的扶助金,直至亡故。此后,青島市市南區將這項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150元。
每年年底發放的這筆錢,對于四方區“失獨”居民L女士來說,卻是一筆不能少的收入。她和丈夫所在的國有廠倒閉后,已經多年沒領到工資。他們每個月的生活來源有三項:800元左右的低保、丈夫打零工賺來的四五百元、每個月二三百元的計劃生育扶助金。
L女士所在的四方區,早在2007年之前,就已經開始關注失獨家庭。2003年實行的《四方區計劃生育公益金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對具有四方區常住戶口的未成年獨生子女死亡家庭,給予1000元的一次性經濟補助;對不再生育家庭給予2000元的一次性經濟補助。2004年開始,四方區針對獨生子女意外死亡的計劃生育家庭實施養老扶助政策。對符合條件的人員,每人給予一次性養老扶助金2000元。2005年開始,四方區對于符合女方年滿50周歲、男方年滿55周歲等條件的獨生子女意外死亡家庭,實行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制度。對于符合條件的家庭,計生部門免費投保。一旦發生12種重大疾病,被保險人就能及時獲得醫療賠付。“既然精神上可能無法治愈,在物質上對那些家庭幫上一把也是好的。”
不過,上述政策還僅僅限于四方區一個區域內,并未得到全面普及,缺乏完善的機制和體系。2001年底頒布的《人口和計劃生育法》明確規定,對于失獨家庭,“地方應該給予必要的幫助。”但對于“幫助”的具體內容、具體由誰實施,均未提及。另外,從失去孩子到能夠領取特別扶助金之前的這段時間,失獨群體缺少來自政府層面的精神撫慰和經濟救助。一個讓人憂慮的問題是,數據顯示,全國范圍內,50歲以上失獨群體日益龐大。這些人群已經面臨養老、醫療等現實困境。
而現實也讓失獨者明白,有些問題不是靠錢就能解決的。不久前,另一位失獨者吳榮91歲的老母親因為身體不適住進醫院。治療期間,總有一些需要子女反復簽字的項目。那天,直到吳榮走進病房,醫生確認了他的身份,才愿意給老人輸液——“沒有親屬在場,人家怕出問題”。 “等我們老了,該怎么辦?誰給我們簽字?誰陪我們輸液?”兒子的去世,讓他對生命有了更深刻認識,但他不知道,不久的將來,誰能在他的家屬那一欄上簽字。
不僅如此,66歲的吳榮已經開始為他和妻子的養老問題發愁了。因為當他咨詢了青島幾家養老院之后,對方的回復中都包括一個必要條件——入住養老院時老人有自理能力,且需要監護人(多為子女)的簽字。接受記者采訪時,青島市老年公寓和青島福彩養老院的工作人員也表示,他們至今還沒有接收過失獨老人,而如果讓其親友做擔保,“引起法律糾紛沒法判人家的家務事。”
吳榮覺得,或許,政府部門應該設立專門負責失獨群體的組織,比如社區里可以為失獨家庭提供諸如上門修水管、修下水道等服務,醫院可以提供一些志愿服務,至少省去簽字或者排隊的麻煩。
3、有專家指出,近年來,我國生育率持續下降,目前已低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放開“單獨二胎”的聲音不斷出現,國家有關部門也在努力調研。對政府來說,“生不生二胎”絕不只是放開一紙禁令那么簡單,需要全方位的細致考量。從生育意愿和撫養成本的角度看,多生一個孩子需要個人和家庭的理性規劃,而從上學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看,每增加一個人口都需要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務相應跟進。世界其他一些國家的經驗表明,依據國情實際制定科學合理的生育政策將對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計劃生育政策從1982年納入基本國策以來,為我國控制人口總量、提升國民素質起到了不可否認的積極作用。當前,面對放開“單獨二胎”的民意熱潮,政府有關部門應當主動傾聽,又要審慎部署;既要尊重每個家庭的意愿權利,也要考慮整個國家的發展戰略。
事實上,中國的人口紅利正面臨著“拐點”。國家統計局此前公布的2012年統計公報顯示,2012年末,中國大陸15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為93727萬人,比上年末減少345萬人,占總人口的69.2%,比上年末下降0.6個百分點,這是相當長時期以來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數量首次出現下降。與此同時,中國的老年人口的比重繼續攀升。公報顯示,2012年中國大陸60周歲及以上人口19390萬人,占總人口的14.3%,比上年末增加了891萬人,提高了0.59個百分點。據預計,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至少在2030年以前,會穩步、逐步有所減少。
有專家表示,勞動年齡人口數量首次下降意味著中國人口紅利消失的拐點已在2012年出現,將對經濟增長產生顯著影響,中國應當在心理和政策上做好足夠準備。一個客觀的情況是,中國目前還沒真正跨過“中等收入陷阱”,卻不得不面臨“未富先老”的挑戰。面對這種挑戰,中國的相關人口政策、社會政策、社會保障體系都應該作出應對措施,要不然很成問題。專家強調,往往現行的體制具有很大的慣性,所以現在新一屆政府要全面啟動新一輪的體制改革,人口生育政策的調整也是大家所期待當中的。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