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與當代中國有著十分緊密的內在關聯性,新的歷史條件下,大力弘揚儒家文化的思想精華有利于中國和諧社會的建設及各項事業的順利開展。當前,儒家文化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著重要啟示。必須切實保證思想認識的與時俱進,及時提高各項建設的科技水平,積極培養全體人民的中國靈魂,建構保證科學發展的長效機制,不斷激發拼搏進取的動力熱情。
十七大報告指出的那樣,“必須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
溫家寶總理2010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必須“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世情、國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們要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科學把握發展規律,主動適應環境變化,有效化解各種矛盾,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從文化建設的角度看,儒家文化具有很大優越性,它已沉淀為中國人的一種深層心理。對待儒家文化,必須繼承和利用儒家文化中的精華,拋棄不利于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糟粕,使之有益于當今社會的五個文明建設,促進社會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可見,儒家文化有著重要的現代啟示意義。
【標準表述】
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江澤民
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當代中國正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向前邁進。
——胡錦濤
【表現】
當今中國的文化涵蓋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民族精神與傳統文化緊密相關。在當今歷史條件下,面對世界范圍內各種文化的相互碰撞、市場經濟的雙重效應以及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儒家文化對中華民族的滲透和影響無處不在,一些道德規范、名言警句在群眾中膾炙人口、深入人心,成為共同精神家園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必須積極吸收儒家文化中的精華部分,有效發揮其正向的積極功能,發揮其對人們修身立德、積極進取、揚善抑惡、提高素養、增強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的積極作用。從結構功能的角度看,儒家文化的積極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兼容并蓄”的優良傳統有利于合理利用多種寶貴資源。
儒家文化具有強大的“兼容并蓄”性,它是一個相對開放的思想體系,能夠吸收和兼容其他學派的思想要素,這是其他任何學派所不具備的明顯優勢。它的這種兼容性,使之更富有彈性,更能滿足社會對理論的需求,使之不斷增強社會的適應性和生命力。儒家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懷,有利于中國合理利用各種寶貴資源。目前,我國在資金和技術上相對比較缺乏和落后,儒家思想的“兼容并蓄”性能夠提醒我們采取更加靈活的方式,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資金,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持續增長。在文化的更深層次上,開放的精神體系有利合理借鑒各民族思想文化的合理成分,大膽利用已經超出資產階段狹隘眼界的積極因素,從而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塑造中華民族的偉大形象。
第二,“人和守信”的思想文化有利于促進社會關系和諧有序。
儒家思想主張“人和”,提倡誠實、守信。“和”是貫穿于萬事萬物之根本,具有和平、和解、和睦、和諧、和美等意蘊。“人和”、“友愛”、“守信”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和道德基石,它能促進社會關系實現和諧有序,促進社會實現長治久安,促進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持續得以提升。為了縮小地區差距和貧富不均,黨和政府不失時機地出臺“西部大開發”、“中原崛起”、“先富幫后富”等相關舉措,以發揮儒家思想的“人和”精神,足見其對社會關系的功能和作用之大。從辯證關系的角度看,“守信”是“人和”的前提,也是“人和”的關鍵因素,是和諧社會必不可少的道德條件。當前,弘揚“人和”、“守信”的優良傳統,有利于形成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人際環境,促進社會關系和諧有序,形成異質分層的多元力量持續互動的良好局面。
第三,“禮德仁政”的行政倫理有利于加速民主政治建設進程。
在儒家思想體系中,禮和道德是分不開的,禮德不僅是做人的準則,更是為政的大節。儒家文化提倡愛惜平民百姓,平民百姓要遵從國家的法規政策。“禮德仁政”成為中國傳統政治思想文化的主流,成為中國政治思想的最核心因素,在加速民主政治建設進程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在世界政治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從靜態的功能、地位和作用看,“禮德仁政”的思想精華,給中國民主政治的建設與發展帶來了積極的推動;從民主政治的角度看,“禮德仁政”的統治思想有利于保證人民的各項法定權力的維護和實現,有利于促使人民充分擁有自主權,形成和諧有序的新秩序。一定意義上說,目前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正是人民當家作主的表現,也體現了“禮德仁政”思想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中發揮作用。
第四,“重人利器”的原則要求有利于全面提升科學技術水平。
孟子“性善論”是儒家文化”重人”的理論基礎。從尊重人出發,采取與人性相適應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有利于實現人的價值,維護人的尊嚴。儒家文化處處閃爍著重人重民的人文精神,對天命觀則持懷疑態度,有利于個人的發展、成長和完善,也有利于國家、社會的穩定發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人利器”思想有利于中國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不斷找準時機,發展自己。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人才政策,實際就是利器重人的具體體現。中國素有重視人才和尊重發明創造的優良傳統,確信在所有的資源中,人的重要性居于首位。可見,弘揚傳統思想中的“重人利器”思想,有利于中國不斷加大高科技技術經費的投入,為激發自主創新提供有利條件。
第五,“求實守常”的文化特質有利于準確把握科學發展規律。
儒家文化不僅主張“守正”思想,而且重視“人倫”和“綱常”,這對重視事物發展規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激勵、引導和警示功能。儒家思想中的不偏激、不過頭、不極端的文化特質,有利于人們準確把握客觀形勢,審時度勢,不急燥,不保守,不失時機,不犯盲目冒進的錯誤。求實守常的思想文化對于按規律辦事,也具有十分強大的功能和作用。儒家思想在許多方面并不與黨的思想路線和群眾路線相矛盾,它也強調把握規律性、體現時代性和富于創造性,對于深入學習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具有很大的價值功能,有利于把握發展規律、轉變發展理念、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盡管它還需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不斷與時俱進。
【措施】
第一,大力弘揚優秀文化傳統,切實實現思想認識的與時俱進。
必須在科學發展觀統領下,正確對待傳統文化,不斷把這一事關國家、民族生存的民族精神發揚光大。當前,我們既要反對歧視傳統文化的保守主義,又要反對認為傳統文化完美無缺的萬能主義,辯證地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大力弘揚符合時代需要、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優秀因素,改造和剔除不符合時代要求、危害社會進步的腐朽構件,使儒家文化不斷創新和發展,使之保持民族性和時代性。明確把儒家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來看待,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不斷兼收并蓄,取其精華,糾正其至今乃存的局限、錯誤和缺失之處,促進文化大發展和大繁榮,不斷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
第二,合理利用國外先進手段,及時提高各項建設的科技水平。
在全球化不斷發展的今天,必須秉承傳統文化博采眾長的一貫做法,充分吸納和利用國外的先進科技手段,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各項現代化建設的技術水平;堅持“平等合作、互利雙贏、立足前沿、著眼長遠、突出重點、注重實效”的原則,不斷提高科學、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建設的技術水平,有效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堅持洋為中用和古為今用的原則.為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拓展空間;不斷加強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溝通和交流,及時引進國外的技術手段和管理技能,為科學、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第三,立足當代中國客觀實際,積極培養全體人民的中國靈魂。
要在傳統文化積極的道德倫理觀念指導下,培養全體國人的“世界眼光”和“中國靈魂”,使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始終保持昂揚的斗志和飽滿的激情,不斷為各項建設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當前,必須及時糾正和減少各種倫理道德缺失、不敬不孝和違法亂紀現象;積極培養奮發自強的拼博精神,使這種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國民眾的思想意識深處,筑就堅強的公民意識;努力增加社會物質財富,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不斷激發全體中國人團結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以促進社會和諧和持久繁榮;不怕艱難險阻,堅韌不拔,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用熱忱和激情持續講述新的生命故事,描繪新的建設篇章。
第四,大力推進各項體制改革,建構保證科學發展的長效機制。
借傳統文化百折不撓、延綿發展的動力持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項體制改革,建構保證科學發展的長效機制。文化建設不能單向度地進行,而只能在配套改革中持續提升綜合效能。當前,要努力轉變管理方式,強化服務功能,建設城鄉一體化的公共服務新機制;深化國企改革,完善微觀經濟基礎,理順產權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文化建設提供良好的物質保障;從體制、制度和機制等方面拓展改革的廣度和深度,努力建構新時期社會問題的責任分擔格局,持續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大力推進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統籌城鄉發展,維持社會公平正義,在社會的各個領域不斷形成和諧共贏的良好局面,促進長效機制在自發、自覺、自主的基礎上得以形成和維系。
第五,努力實現持續有效創新,不斷激發拼搏進取的動力熱情。
大力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力求實現文化建設的持續有效創新,不斷激發拼搏進取的動力熱情。把創新視為根基、源泉、靈魂和不竭動力,在各項工作中始終堅持“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不斷以創新的勇氣來實現新的超越和突破;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確信“實踐永無止境,創新永無止境”,做到“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努力做到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在強烈的興趣、愛好和激情驅使下不斷取得新的業績;創新思想觀念,確立戰略思維,整合各種建設資源,拓寬文化建設渠道,創新文化工作載體,積極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各項使命。
【課后習題】
2004年11月21日,中國第一所海外“孔子學院”在韓國舉行掛牌儀式。至今,掀起了中國傳統文化學習的熱潮即國學熱。近年來,許多研究中國傳統文學的學者,都呼吁、提倡,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不要忘本。這些學者以不同方式進行了不同影響的宣傳,激起了中國人民對重學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情。請結合儒家文化相關知識,談談你得看法?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