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對農村改革發展的部署振奮人心。“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城市化進程中,通過制度改革讓農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是提高“老鄉”收入水平的緊迫話題。
土地是農民的根,農民的一針一線、一苦一樂都從土地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量農村土地被拉入城市框架,“鋼筋水泥”“高樓大廈”取代“小橋流水”“鳥語花香”。數以億計的農民背起行囊,投身于轟轟烈烈的城鎮化浪潮。然而,背井離鄉一番闖蕩后,不少農民又體會到了“城市難入、家鄉難回”的心酸。這種現象背后,?橋┟褳戀厥褂萌ㄈ狽ΡU系奈弈蝸質怠?
近年來,一些地方違背農民意愿的強征土地、強拆民宅事件時有發生,失去土地、住房的農民又難以獲得應有的補償和生活保障。“20萬元征地,800萬元賣出”的案例說明,一些地方政府通過征地賺得盆滿缽滿之時,農民的利益卻受到了嚴重損害。
土地財政滋生官員腐敗,“近視”規劃和“隨意”征收致使農村經濟活力低下,農民無法享受發展釋放的紅利,傷害農民感情,而土地征收遇阻又轉而減緩城市化進程……其實,農民利益得不到保障,損害的不只是農民,而是地方乃至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保障農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就是要讓廣大農民分享改革發展成果,加快改變農村落后的面貌。各地還需認真領會中央精神,正視現實問題,為維護農民權益動真心、下真力。
“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要做到這一點,就應通過深化改革解除對農民財產權利的不合理限制,規范征地程序,提高補償標準,確保補償到位,為失地農民提供應有的生活保障,讓他們成為城鎮化的受益者,使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的“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變成美好現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