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事業單位考試一般分兩個階段,一是筆試,二是面試。筆試一般會考《公共基礎知識》和《職業能力測驗》。公共基礎知識涉及范圍比較廣泛,涵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歷史、時事、哲學理論等等內容。后者和公考的《行測》基本一樣,一般只是題量與題型難度有差別。另外還會有一定的專業課目考試。專業考試是視各崗位的需要而定,沒有統一。面試有結構化面試,有些也會采用無領導小組。具體以各單位發布公告為準。
農業現代化是指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過程和手段。在這個過程中,農業日益用現代工業、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經濟管理方法武裝起來,使農業生產力的由落后的傳統農業日益轉化為當代世界先進水平的農業。實現了這個轉化過程的農業就叫做農業現代化的農業。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大國,吃飯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如果吃飯問題解決不好,工業化、城鎮化乃至整個經濟社會發展都將難以持續進行。因此,必須把保障農產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可持續發展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首要目標。
目前,我國有2.5億左右農戶,不僅數量多、規模小,而且結構、行為相似,要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相銜接非常困難,因此推動農業現代化,必須建成農工貿緊密銜接、產加銷融為一體、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產業體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使耕地向農村種田能手和專業大戶集中,逐步實現多種形式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在發展中,借鑒西方農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形成我國以發展為主導思想、注重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在技術上適宜、經濟上可行并能為社會所接受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當農業現代化的可持續發展規劃確立后,在發展中又如何推動建設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呢?
首先,制定和完善相關的制度和政策,從制度和政策上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利用土地資源保護政策,緩解資源對可持續發展的約束。要依據土地資源承載力,劃定耕地、水資源等農業基礎性資源的利用警戒線;完善土地資源利用保護體系,進行資源的科學評估和合理計價,推行有償使用及補償制度。同時,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轉補償機制。完善土地產權制度,健全和發育土地市場,建立土地信托制度,建立土地流轉中的地力補償機制,促進土地使用者保護和提高土地質量。優化農業生產結構,減少土地資源的過度消耗。堅持“以自給為主,適度進口調劑”的糧食政策,避免過度強調糧食自給對土地資源的依賴,保護土地的可持續利用。
其次,推動農業技術進步,從生產技術上保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政府一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力度,另一方面要重視有關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技術創新。加快傳統農業技術與以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薪技術的緊密結合,在轉基因品種選育、生物農藥研制、家畜胚胎移植、禽畜和水產疫病防治、基因工程疫苗研制、資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突破。同時,加強節地、節水、節能技術,科學施肥、施藥技術,用地與養地相結合的農作制度的研究。
農業現代化既是人類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能力的反映,同時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程度的反映。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人工生態系統的產生及普遍存在。這種系統具有雙層含義:一方面要求盡可能多地生產滿足人類生存、生活的必需品,確保食物安全;另一方面要堅持生態良性循環的指導思想,維持一個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不濫用自然資源,兼顧目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合理地利用和保護自然環境,實現資源永續利用。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也是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