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頁:參考答案 |
【參考答案】
日前,×縣群眾反映,本縣下屬兩個村的工廠存在環境污染問題,多次向環保部門投訴無果,這樣的不作為令群眾痛心,建議采取以下措施予以應對。
第一、調查廠家。責令下級環保部門派出相關技術人員實地勘察,查明污染源及污染級別。派出管理人員查明廠家是否有環評手續,如無手續,需責令廠家根據規定辦好手續后方可繼續生產,如有手續,需責令廠家按照國家環保相關規定進行整改。
第二、責任追究。調查環保局負責處理群眾舉報的工作人員及相應的執法人員,對群眾反映的以罰代管等情況進行徹查,處罰執法不嚴的人員,并將處罰結果向社會公布。
第三、建立長效機制。完善地方環境污染處理細則,并積極進行普法宣傳;完善監督舉報機制,重視群眾環保訴求,及時處理群眾舉報;建立責任追究長效機制,保證執法人員遵紀守法。
五、請參考“給定資料”,以“不要緣木求魚 也不要竭澤而漁”為題,寫一篇文章。(35分)
要求:
(1)自選角度,立意明確,有思想性;
(2)聯系實際,不拘泥于“給定資料”;
(3)內容充實,語言暢達;
(4)總字數1000~1200字。
【參考例文】
不要緣木求魚 也不要竭澤而漁
在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后,我國迅速成為對世界經濟產生重大影響的經濟大國,發展成果舉世矚目。但與此同時,我國環境安全問題也日益嚴峻,青天碧水的景色已成過往,取而代之的是“厚德載霧”、各色污水,GDP的持續增長與日益枯竭的資源形成鮮明對比,這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問題成為眾人討論的焦點。
長期以來,對于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人們總是認為,他們是對立體,即保護環境就無經濟發展可言,追求經濟發展就得犧牲環境。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現實生活中出現了大量環境污染現象,環境安全問題頻發。實踐證明,犧牲環境不僅不能帶來經濟的更好、更快發展,反而帶來了大量的負面影響。事實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輔相成,經濟發展為環境保護提供物質支撐,好的環境為經濟發展提供發展基礎。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不可將二者對立看待。正如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所言,脫離經濟發展抓環境保護是“緣木求魚”,離開環境保護搞經濟發展是“竭澤而漁”,二者并行不悖。
脫離經濟發展抓保護是“緣木求魚”。發展經濟是為了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如果暫停經濟發展的腳步,一味進行環境保護,將直接影響人民的生活水平。何況今天所說的環境保護,不是簡單的保護或消極的防治,而是在保護的前提下,對環境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因此,環保不但不能要求經濟停滯不前,還恰恰需要持續的經濟力量為環保提供物質支撐與技術支持,脫離經濟發展抓環境保護無異于“緣木求魚”。
離開環境保護搞經濟發展是“竭澤而漁”。自然環境是人類繁衍、生存的基礎;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是人類維護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資源環境代價。快速增長的GDP背后是許多受污染的城市、全世界1/3的垃圾和頻繁發生的環境事件。這種拼資源、拼環境的發展模式不利于經濟的持續增長。比如,水污染會使漁業生產率下降;土地鹽堿化、沙漠化和土壤肥力下降會使農作物產量下降。我們決不能走西方發達國家“先發展經濟,后治理環境”的老路,絕不能離開環境保護搞經濟發展,而是要積極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
緣木求魚不可取,竭澤而漁更不可行。在生態文明寫入十八大報告、全民期待“美麗中國”的今天,我們需要積極探索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新道路。經濟發展關系人們的生活水平,環境狀況決定人們的生存條件,以經濟發展支撐環境保護,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才能走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之路,才能既保證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又滿足人民群眾宜居安康的迫切愿望。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