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試題 |
第 3 頁:參考答案 |
(一)根據給定資料1~2,分析資料反映的本質問題,并分析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10分)
要求:緊扣給定資料,有條理,不超過150字。
【參考答案】
本質問題是社會心態失衡,原因包括:首先,社會高速發展造成社會利益日趨多元,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社會轉型期導致部分社會成員心理壓力增大;其次,階層之間溝通不夠,利益訴求渠道表達不暢,引發群體性事件;第三,西方外來文化的沖擊和新媒體發展中存在不規范現象;第四,群眾的社會保障等相關權益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計空格149字)
(二)認真閱讀給定資料,簡要概括資料3~6中爭論的焦點問題,并談談理由。(15分)
要求:緊扣“給定資料”,條理清楚。不超過200字。
【參考答案】
爭論焦點是高考(微博)是否有用,是否能夠通過高考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支持的理由有:一是在大學里可以學習怎樣做人,鍛煉自己,學習知識,結實朋友;二是讀書無用只是不讀書之人找的不思進取的借口。三是學歷是就業的門檻,與生活質量成正比;
反對的理由有:一是難以就業,早工作早掙錢,減輕生活壓力,二是教育落后,大學不像技校,培養不出專業人才;三是事例證明不必接受專業教育也能成功,“一考定終身”定律失靈。(計空格191字)
(三)如何理解資料中所提到的“塔西佗陷阱”。(20分)
要求:分析透徹,條理清晰,不超過250字。
【參考答案】
塔西佗陷阱指的是當一個政府或部門公信力遭質疑時,不論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實質就是信任危機。
目前由于現在社會上炒作太多,群眾已經不敢輕易相信了,出現了信任危機;同時政府利用公權力以權謀私現象屢禁不止更降低了群眾的信任度;再者媒體和輿論誤導群眾事件也時有發生。
要想擺脫塔西佗陷阱既要讓公權監督走“親民”路線,讓群眾能參與監督;同時還要走“誠信信息”道路,將信息公開;要并且充分發揮媒體的引導作用。(計空格227字)
(四)根據給定資料,談談如何破解“中國式過馬路”的中國式困境。(15分)
要求:有針對性、對策可行,不超過300字。
【參考答案】
中國式過馬路折射的是有規不行,違規成風的中國式困境。要想規避中國式困境就要做到如下幾點:
一、加強宣傳,提高公民的規則意識,形成遵守交通規則的良好習慣,例如張貼遵守交通規則的海報,提升群眾的安全意識。
二、讓公眾參與并監督規則制定,集納民眾的意見及智慧,增加規則制定的透明度,捍衛規則,讓規則真正被群眾所接受,提升規則的科學性。
三、調整地面交通設施,讓其更好地為行人服務,例如適當增加紅綠燈的間隔時間,以及過街天橋的設置盡量合理,并滿足群眾的須有。
四、加大處罰力度,明確交通法規對車輛和行人的同等約束,對與違反交通規則的行為要加大違反規則的代價,以罰代管。(計空格292字)
(五)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培育奮發進取、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的社會心態”,請結合對這句話的理解,根據給定資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見解深刻,立意鮮明。
(2)結構完整,語言流暢。
(3)1000~1200字。
【參考例文】
培育良好社會心態 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良好社會心態對于一個社會的有序運行、規范運轉至關重要,是形成良好社會輿論和社會思潮的基礎,也是社會文明素質和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培育和形成良好社會心態,有利于在全社會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深厚的社會心理基礎。而良好的社會心態的形成就要求我們要建立和營造一個健康的社會氛圍。社會心態的分化和多樣化構成了培育良好社會心態必須面對的基本狀況,為此,要培育奮發進取、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的社會心態。
培育良好的社會心態,要弘揚主流社會價值觀念。主流社會價值觀念是社會思想道德觀念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參照系統,有了這個參照系統,社會成員都可以在對照中覺察和體悟自身思想行為的正當性與道義性,從而形成共同的價值共識和心理認同。弘揚主流社會價值觀念,是提升社會總體思想道德水平、引領社會思想行為發展方向的主要途徑。社會主流價值觀念應當既具有廣泛的包容性,又具有鮮明的導向性。在當代中國,凡屬真善美的事物,都應當得到弘揚;凡屬假惡丑的事物,都應當進行貶斥。
培育良好的社會心態要引導形成合理社會期待。對當下和未來抱有美好希望,是一個社會形成積極健康、奮發向上的心理狀態的重要基礎。但是,由于社會現實的局限,所有的社會群體和個人不可能都抱有同樣的希望,這些希望也不可能同等地得以實現。因此,引導形成合理的社會期待至關重要。當前,人們在追求物質需要的同時,文化需要也日益高漲;在勤奮努力地創造富足生活的同時,也在積極熱情地追求幸福生活。要引導人們從現實可能性出發,形成合理的對于自己、對于他人、對于社會、對于國家的期待。
培育良好的社會心態更要鼓勵公民進行社會參與。廣泛而深入的社會參與,是消除公民在人際關系上的疏離感、隔膜感和拒斥感,促進公民形成較強社會責任感、社會認同感和社會成就感的重要途徑。當前,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我國公民的可利用時間、可支配財力和可采取方式日漸豐富多樣,社會參與意愿也明顯增強。要順應這一重大社會變遷,健全完善各種措施機制,鼓勵廣大公民在工作之余把剩余時間精力投入到社會救助、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等社會公共生活之中,為他們進行社會參與創造必要條件、便利條件。
培育良好社會心態并不排斥社會心態的分化和多樣化這一態勢,而是以此為基礎,致力于增進社會心態的有序化、合理化和融合化,形成多樣共生、有機統一的社會心理局面。同時,形成良好社會心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通過各種途徑,培育良好的社會環境,并持續不斷地激發和維持廣大公民參與社會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社會動力。(計空格1096字)
相關推薦: